動手之前…
在開始要著手佈置一個適合飼養將魚的環境之前,必須先考慮到幾件事並且試著尋找一些資訊、做一下功課:
(1)是否要進行繁殖?亦或只是純觀賞?
將魚的繁殖方式依魚種不同而有多種方式可以套用、並且有可能使用到多種不同的產卵介質。此外,在進行繁殖收卵的時候,為了方便採卵,往往是整缸攪動、或者是希望限制種魚在特定位置的產卵介質上產卵。因此,若要進行繁殖,缸中的擺設佈置就得顧慮到繁殖的可行性與方便性(詳情請見「將魚的繁殖」)。相反地,若只是純粹觀賞用,那必須顧慮到的就是造景、水草擺設、石材沉木的使用、魚種的搭配等。
(2)魚隻的體型與習性
將魚的種類繁多,相對地,各種將魚的尺寸大小、習性、侵略性、活動能力、生活環境、水質要求等亦均有所不同。較為小型的燈眼類將魚(lampeyes),例如常見的藍眼燈(NOR),即是屬於群游性的小型溫馴將魚,體長不超過四公分,水質要求為弱鹼至中性水,因此飼養時適合同時飼養一大群;較大型的將魚如三叉琴尾將(SJO),最大體長可以達十二至十五公分,且性格較為粗暴,因此飼養時不適合數量過多,同時,環境佈置上必須製造較多可供弱勢魚隻躲藏的空間,以減少魚隻互咬而傷亡的情形。
(3)單種飼養或多種類混養
如前所說,將魚的種類、大小、習性均不同,加上為了採卵方便,一般在飼養時均採用一缸一種的方式飼養繁殖。若想要將美麗的將魚同時混養在一缸也是可行的,但就得注意一些魚種間的差異。例如,體型小、較溫馴的種類,就不適合與體型較大、較躁進的種類混養在一起。當然,偏好弱酸水質的種類也不適合和偏好弱鹼水質的種類養在一起。此外,多種混養的情況下,要收卵也較為複雜而麻煩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,由於大部份同屬將魚的母魚,長相幾乎大同小異,再加上就算是同一種將魚,也有許多不同的品系或地方型,因此,除非能夠很有辦法分別各種的母魚,不然,不建議將同屬不同種或不同地方型的將魚同時混養在一起。
飼養容器
飼養將魚所需的空間大小,主要還是得看魚的大小、侵略性、游動空間的需求、飼養數量等來決定。而對於大部分體長在六、七公分以下的將魚種類而言,原則上一個一尺缸已經足夠飼養一至三對的將魚。當然,體型越大、活動能力越大的種類,所需的空間就越大。
過濾與打氣系統
除了燈眼類之外,許多將魚其實是耗氧量較低、耐氨氮能力較高的魚類,因此在飼養時,有人甚至是用一個普通的寵物飼養盒、不打氣、不過濾就可以養將魚了。不過,為了防止過高的氨氮毒害魚隻、抑制生長,並且常保魚隻健康與活力,建議還是添加過濾系統來有效降低水中氨氮。此外,由於大部將魚的原產地環境,是屬於水流流動較慢的狀況,因此,在人工飼養時所製造的水流最好較能緩慢一些,此可以避免魚隻易受驚嚇及浪費太多的體力在游泳維持姿勢與活動。一般來說,在飼養密度不高的情況下,氣動式的過濾器就足夠用來應付將魚的飼養了。其可以有效培養硝化菌,製造出的水流也較為緩慢,經由打氣幫浦而產生出來的氣泡也足夠提供水中的溶氧,同時清洗也非常方便。當然,使用其他種類的過濾器也行,但要注意其產生的水流流速問題。
水質
所謂的「水質」指的是水中所有物理化學性的特性。一般在飼養觀賞魚最常使用到的為酸鹼值(pH)、硬度(hardness)與溫度(temperature)這三個項目。由於將魚的分佈廣泛、種類繁多,因此,不同種類的將魚也有不同的水質要求。從酸性軟水、偏中性的水到鹼性的硬水都有。但是要注意的一點是,在飼養將魚之前要先弄清楚飼養的將魚種類是屬於何種水質,不要弄錯了!!將魚可是很容易因為水質的變化而昇天的!!
(1)pH
屬於酸性水質的將魚,包括大家印象中的將魚,就是像Aphysemions屬、Nothobranchius屬、Cynolebias屬等。這些分佈在非洲、南美洲的將魚種類,一般都是生活在森林覆蓋、水流緩慢的小溪流中,常年的落葉和植物殘渣加上水流非常的慢,造成水中含有大量的腐植酸,使水質呈現穩定的弱酸性。而長年沉積的腐植質,被分解醱酵完全而剩下無法迅速分解的植物纖維質,這也就是我們使用的泥炭土。因此在飼養時,一般均是使用泥炭土來製造弱酸水質和偏褐的水色,好處是會一直穩定地釋放丹寧酸,使水質緩慢變成弱酸軟水和偏暗的水色。若要用市售的降pH劑(大部份為磷酸)當然也是可以的,不過,就要非常注意用量,用量稍大就會使pH驟變,將魚是會受不了的。
屬於中性水質的將魚,就是常見的黃金將、稻田魚之類的。其大部分是分布在亞洲的種類,例如Aplocheilus屬、Oryzias屬與分布在非洲的Epipalytes屬等,飼養上較為簡單,也因此成為台灣水族館非常常見的將魚之一了。
將魚也有生活在鹼性硬水的。最著名的,就是生活在東非坦湖的將魚tan藍珍珠和pum霓虹將了。另外,較少聽到分佈在東歐中亞的將魚Aphanius屬的也是偏鹼的硬水
當然,飼養時水質就是想辦法調成鹼性的硬水,像市售的增pH劑或是珊瑚砂等,都適合用來調整水質。
(2)溫度
溫度會影響魚隻的生理活動,加速新陳代謝,因此過高(但不致命)的溫度,會加速將魚老化。另外,高溫會破壞體內的Vitamin C,使得骨骼的膠原纖維鬆散,容易產生魚隻駝背的情形。溫度也會影響卵發育的速度,溫度高會加速卵的發育、使卵孵化時間縮短,但也容易造成孵出畸型小魚的現象。此外,較高的溫度會加速水中有機物腐化分解的速度,因此,不稍加注意,容易造成水質污染的機會升高。
將魚分佈範圍廣大,從熱帶、亞熱帶、溫帶都有。不過,像A屬N屬C屬這類的,很多都是生活在森林隱密處,因此適合溫度都較偏低,約二十度出頭,有的甚至十七八度,因此在飼養時要注意。以台灣的天氣而言,夏天動不動就三十度的溫度對將魚來說很不利,反而是像秋冬的溫度比較適合。不過,分佈在亞洲的將魚,如黃金將(LIN)、稻田魚(JAV)之類的,就比較沒有這種困擾了。此外,在台灣會常見的將魚種類,例如AUS、BIT、STR、GAR、GUE、EGG、NGP、RAC等,均是因為其可以安然渡過台灣的夏日高溫,因此,才會"常見"。不過,仍有許多種類的將魚,要熬得過台灣夏日的高溫對於牠們是有點辛苦的,因此此時就必須實施適當降溫的措施。一般常使用的降溫措施,可以用冷水機、冷氣、風扇等,依自身經濟情況和使用喜好來決定。
一般來說,適合飼養大部將魚的溫度在約二十到二十五度之間,有些種類可以耐受到近三十度(如GAR);相反地,有些種類則需要低於二十度的溫度才可順利繁殖(如COE)。因此,在飼養之前,得先收集資料,找到該種將魚適合的飼養溫度,並且儘量控制飼養用水的溫度,如此才可順利飼養並繁殖。
(3)硬度
大部分生存於弱酸水質的將魚種類,其所需的硬度均較低;相反地,生存於鹼性水質的將魚種類,所需的硬度較高。至於調整的方式,可以使用泥炭土、草泥丸、離子交換樹脂等來降低硬度;使用硬度增高劑、珊瑚砂等來增加硬度。
(4)其他
其他水質因子還有許多,例如水中營養鹽濃度(NH4+、NO2-、NO3-、PO3-2、SiO4-2)、濁度、水色、大腸桿菌數、總菌數、重金屬、懸浮固體物等。不過,除了氨氮鹽類之外,其他的水質因子對於飼養觀賞魚來講較為不是那麼受到重視。而氨氮鹽類,當然是越低越好,此可以利用加強過濾系統的效能與定期換水來改善。
燈光
在飼養將魚時,並不需要很強的燈光,對於某些非常敏感的種類來說,有時過強的燈光甚至會讓其過度緊迫而橫衝直撞、體色顯現不出來,甚至沒有食慾,更別說求偶交配了。因此,一般建議,項多只使用色調較暗的燈,像是植物燈或普通的日光燈,而不要使用過強的反射燈、PL燈之類的,以免容易造成魚隻驚嚇。
將魚的體色可以粗略分為兩大類。一類是屬於色素細胞性的體色,即其本身即存在的體色;另一類是屬於光線反射性的體色,即需經由不同角度燈光照射之後,鱗片反射出來所呈現出的光澤。而只有當魚隻狀況十分良好,同時燈光不要太亮,並從一適當角度照射,兩種體色才會同時浮現,而這也就是將魚最美的時候了。
泥炭土的使用
所謂的泥炭土,就是一些水生植物在完全氧化分解之後,只留下纖維質部份,並進而繼續堆積所構成的軟土狀物質。由於是由有機質構成,因此泥炭土會在水中逐漸地釋放出有機酸(腐植酸),使水質呈微酸性而適合大部分的將魚生存,而且經過泥炭土泡過的水會呈現黑棕色,有益於安定魚隻。此外,泥炭土會吸附水中的一些小粒子,像是對魚有害的物質、懸浮物質等。而當然,相對地,若下魚藥到有泥炭土的水中,那麼些藥就會被泥炭土吸收而沒有辮法充分發揮藥效)。泥炭土是飼養將魚不可或缺的東西之一。
餌料
將魚是屬於肉食性的,因此需要給予其偏多的動物性餌料。許多的將魚對於乾燥的飼料是完全不感興趣,因此必須給魚吃一些生餌或是其冷凍製品。餵食時宜採少量多餐的方式。一般較常給成魚食用,包括像是冷凍豐年蝦、冷凍赤蟲、豐年蝦苗、水蚤等,而由於仔稚魚的口徑較小,因此餌料也就只限於較小的生物,豐年蝦苗、微蟲、草履蟲、淡水輪蟲等。
對於少數某些肯吃人工乾燥飼料的將魚,則可以選擇上浮性的薄片、脆片飼料,由於將魚的口徑不算大,因此儘量不要使用顆粒狀飼料,以免遇水膨脹的飼料堵塞其嘴巴與消化道。而個人經驗,在經過簡單地馴餌之後,便會接受人工乾燥飼料的將魚有:AUS、BIT、GAR、DAG、SCE、NOR、STR、SJO等。
轉載自台灣卵生鏘魚網 http://www.u2u.idv.tw/rb5/main.htm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